» 您尚未 登入   註冊 | 無圖版 | 幫助 | 簡體 | 聊天 | 手機版


彩瓷館精緻瓷畫教室 -> 專業製作技術研討 -> 廣彩瓷器
 XML   RSS 2.0   WAP 

--> 本頁主題: 廣彩瓷器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林發權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頭銜: 管理員
編號: 1323
精華: 10
發帖: 4168
威望: 1779 分
積分: 9453 分
貢獻: 75 點
在線時間:4032(小時)
註冊時間:2006-12-26
最後登入:2024-01-11
查看作者資料 發送短消息 推薦此帖 引用回覆這個帖子

廣彩瓷器









“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是在五彩、琺瑯彩和粉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彩瓷品種,它以其“絢麗華麗,金碧輝煌”而聞名於世,甚受歐美等國人們的喜愛和欣賞。三百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外銷陶瓷的主要商品之一,堪稱中國陶瓷百花園中的一枝瑰麗的花朵。但“廣彩”在文獻上的記載並不多,有的文獻中還與“陽江窯”、“石灣窯”混稱為“廣窯”,直至現在還有不少外省的同志把它統稱為粉彩或洋彩的。研究它的人也不多,只是近十多年來,陶瓷界的同志才較多的對廣彩瓷器進行研究和探討。廣東省博物館因地處廣州,對廣彩瓷器收藏頗豐,故筆者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對廣彩開始了研究,曾數次走訪當時唯一的“廣州織金彩瓷廠”,並得到趙國垣、歐立勤、司徒甯、王兆庭等幾位老師傅、老工人的支持。他們中有的三代都是以燒制廣彩營生,對廣彩的歷史和技藝相當熟悉,特別是趙國垣師傅還提供了不少珍貴的資料。近來又不斷在一些雜誌和著作中見到一些十分難得的實物照片資料,這些都對進一步研究廣彩瓷器,提供了可貴的資料。本文擬就廣彩瓷器的產生、發展和特色等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以就教于同行和廣彩愛好者。

  一、 廣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生產年代

  (一) 廣彩產生的歷史條件

  清王朝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分裂割據勢力的一系列重大鬥爭,建立起一個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多民族國家,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時期。中國的陶瓷生產,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進入了瓷器的黃金時代。這就給陶瓷的外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據《中國陶瓷史》載“從十七世紀下半葉開始至十八世紀的清代前期,中國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歐洲,不僅作為日用品受到廣大顧客的喜愛,而且在貴族上層間,優質的中國瓷器已經作為誇耀財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間,普魯士皇帝選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遜龍騎兵和臨近的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瓷器,以為他的婚禮增色。”清朝政府在消滅了沿海抗清勢力後,並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擴大對外貿和交往。歐洲很多國家被允許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最早獲得這一權利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715年),法國於1728年、荷蘭1729年、丹麥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後設立了貿易站,這就進一步為中國瓷器的大量外銷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1)。隨著中國瓷器貿易的發展,除了原為國內市場需要所生產的一般瓷器外,有相當一部分是按照訂貨合同根據外商的需要特地生產的。廣州是當時對外貿易的最大口岸,外商雲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訂貨,這就給廣彩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 廣彩產生的年代

  廣彩瓷器產生的年代問題應從如下幾方面來探討:

  1、 見於文獻記載的有:

  (1)嘉慶年間蘭浦著《景德鎮陶錄》說:“廣窯始於廣東肇慶陽江縣所造,蓋仿洋瓷燒者,故志雲,陽江縣產瓷器常見爐、瓶、、淺碟、碗、盤、盒之屬,甚絢彩華麗,惟精細雅潤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厭,然景德鎮唐窯曾仿之,雅潤足觀,勝於廣窯。”《陶錄》所說,顯然是把陽江窯、石灣窯和廣彩相混。“蓋仿洋瓷器者,常見爐、瓶、淺碟、碗、盤、壺、盒之屬,甚絢彩華麗。”其特點當是指廣彩瓷,“惟精細雅潤不及瓷器”,應是指石灣陶器,因廣彩本身就是瓷器,並是景德鎮來的素白瓷,無所謂不及瓷器可言。(2)光緒年間寂園叟著《陶雅》雲“廣窯有似景德鎮者,嘉道間十三行開辦,初築有阿芙蓉館,其所設茗碗皆白地彩繪,精細無倫,且多界畫法,能分深淺也。”又說“嘉道間鴉片煙館始設於廣東館中,所用茗具,皆畫以洋彩,工細殊絕,並於碗上題字曰:‘粵東省城十三行’門曰‘靖遠’,曰‘荳欄’,又題字曰‘粵東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蓋之上別題句曰‘美味遍招雲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廣窯也,非景德鎮所制。此段記載,筆者最近在《鑒賞家》中見到一‘廣彩十三行圖碗’正相吻合,只是缺蓋。廣東省博物館並爭得蘇州博物館同意,拍得該碗照片說明《陶雅》所描述廣窯瓷器正是廣彩瓷。(3)民國初年劉子芬著《竹園陶說》講:“《陶雅》則稱或謂嘉道間廣窯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鎮所制,審其言實即粵人所稱河南彩或曰廣彩者。蓋其器購自景德鎮,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廣彩的名稱。此種瓷器始發于乾隆盛於嘉道。”(4)1936年吳敬業、辛安潮著《中國陶瓷史》說:“廣東廣窯,模仿洋瓷,甚絢彩華麗,乾隆唐窯曾仿之,又嘗於景德鎮販瓷至粵重加彩畫,工細殊絕,以售外洋。”(5)1955年童書業《廣東窯的瓷器》說“還有一種稱為‘廣繪’的瓷器,是廣東商人,從江西販來江西景德鎮白色瓷器,在廣東本地加上西洋畫法的彩繪,它與一般所謂‘廣窯’瓷器也非一物,廣彩是乾隆年間才有的,至於仿洋瓷燒制的‘廣窯’,更無其物,它是出於清代人的流傳的。”(6)馮先鉻等人主編的《中國陶瓷史》清代瓷器輸出一節中談到:美國旅行者William Hickey於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工場,描述說:‘在一間長廳裏,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並潤飾各種裝飾,有老年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這種工場當時競有一百多個,這也說明外銷瓷數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鎮陶瓷研究所著《中國的瓷器》載:在法國,17世紀後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馬紮蘭創立中國公司,派人到中國廣東訂做帶有法國甲胄紋章的瓷器。

  綜上所述《陶錄》、《陶雅》、舊《陶瓷史》均把廣彩混稱為“廣窯”器,但所說紋飾特徵當是指廣彩瓷器,三者對廣彩產生的年代雖無肯定的提及,但《陶錄》、舊《陶瓷史》都說乾隆時唐窯曾仿之,《陶雅》說:“嘉道間為外國開設的十三行陶芙蓉館就有廣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說廣彩在乾嘉時就有生產。《竹園陶說》就肯定的說:“廣彩始於乾隆。”馮先鉻等編著的《中國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資料更明確的說:美國旅行者於1769年(即乾隆34年)為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場,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的情形。說明廣彩瓷器的生產此時已相當繁盛。《中國的瓷器》談及早在十七世紀後期的康熙年間,法國人就到廣東訂做瓷器,這是有關廣彩生產年代最早的記載。

  2、 見於著錄的廣彩實物照片計有:

  (1)《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的雍正時期的“牡丹長春花中盤”、“牡丹廣彩大盤”、“錦地開窗二中盤”,乾隆年間的花果二中盤。(2)1948年廣東文物展覽會編印《廣東文物》上冊中的乾隆年間“廣彩水壺”、“廣彩碗”。(3)《民間藏珍》一書中的康熙廣彩花碟、“乾隆廣彩花卉碟”嘉慶時廣彩碟。至於“康熙廣彩碟”經詢問見過該碟的主編趙先生,說當時定得高了些。從該碟器型、紋飾看,似為雍正時較確切。

  3、從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八十餘件舊廣彩瓷器來看,最早的是雍正時期的,共五件。其中廣彩開光人物盤中瓶,為白沙底,是雍正時期的典型的造型。屬於乾隆時的有十三件,麻色織金外國風景盤、槳胎獎盃瓶是其代表。嘉道時期的十五件,帶款廣彩花鳥盤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屬於晚清至民國的有50件。

  從以上所述文獻記載、照片、實物資料看,乾隆年間已有廣彩生產是毫無異議的,不但文獻記載多為乾隆之說,實物遺留下來亦相當豐富,說明廣彩瓷器到乾隆時已很有名,並創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已被社會所公認,並在一些陶瓷著作中把它作為“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點記載下來。廣州織金彩瓷廠三代都是廣彩藝人的趙國垣藝術大師還提到,在乾隆戊戌年間廣州彩瓷藝人還成立了“靈思堂”,即廣彩工人的行會,設在廣州文昌路毓桂坊三巷,直至抗戰期間才拆掉。至今附近廣彩工人老戶還有不少仍操祖業。亦可作為廣彩瓷在乾隆年間亦有相當發展的一個佐證。一切事物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逐步發展而來的,廣彩瓷器也不例外,不會突然就冒出廣彩這一有獨特藝術特色的彩瓷來,並得到社會的承認,廣彩瓷的生產年代早於乾隆亦是肯定的,因為已有實物為證,亦有文獻記載,雍正時已有部分廣彩瓷器遺存下來,且初具廣彩風貌。康熙時已有法國人來廣州訂做彩繪瓷的記載。廣彩瓷廠老工人技師趙國垣、司徒寧還提供了廣彩早期時的材料,他們說:相傳廣彩在康熙年間已開始生產,只是初時的工人、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的。最早來廣州的彩瓷藝人是楊快和曹琨,他們在廣州授徒傳授加彩技藝、發展廣彩。後來人們還將楊快供奉為廣彩的祖師爺,把農曆八月初四定為師傅誕,廣彩藝人入行拜師都選這一天,並已成為慣例,直到解放後才取消了這一行規。按此推斷,開始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應是和景德鎮的五彩、琺瑯彩和粉彩差不多,很難認出那些是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故所見康熙廣彩瓷器傳世的甚少,可能就是這一原因。只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比如外國的來料加工,工人們慢慢的瞭解到外人所好,吸收了他們的藝術特色,在廣州時間長了,加上廣東一年四季如春,花鳥、草蟲的圖案亦會反映到瓷器彩繪上,所繪紋飾的顏色當然也會不斷改變,直到創造新的顏色品種來,才和景德鎮彩瓷有了區別。雍乾時的廣彩風貌就是這樣逐步形成的。故此說廣彩瓷始于康熙,雍正已具廣彩風貌,成熟於乾隆。

  二、 廣彩發展的不同階段與特徵

  (一)創燒的初期階段

  廣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是和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有關。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之重華瓷,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也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應是廣彩的初創階段,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歲無定樣,故廣彩的特色不太顯著,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或者見到也不清楚是廣彩。廣彩開光人物盤口瓶,頸部和腹部均有兩菱形開光,上兩開光繪山水,腹部兩開光內繪清裝人物小景,只是以錦紋相隔,露出大片白地,而不是廣彩慣用的滿地,金彩也不多,只在口沿處的錦帶中配以五瓣金花,這是初期廣彩的瓷畫特徵。

  (二)廣彩的成熟階段

  大約在乾隆 、嘉慶時期,廣彩瓷已顯現出廣彩的風格,並得到社會上的承認。開始,在一些著作中出現,把它作為“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徵記載下來,這一時期主要使用了廣州所制的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有了這幾種彩料,就使得廣彩瓷像換了新裝一樣,顯得多姿多彩了。在畫面方面,除參考傳統繪畫瓷外,多仿照西洋畫法,或來樣加工,時間長了就行成了廣彩特有的風格,如廣彩外國風景盤,畫面很簡練,只是盤心用紅、赭、金三色繪製歐洲風景的畫面,筆法如鋼筆素描,陰暗分明,是仿照西洋畫的畫法而加彩的,此種色彩是在廣州配製的,廣彩行話叫麻色,其實是用紅與黑兩種色配成的深赭石色,多用於外銷瓷器上,在江西景德鎮很少用此色,此盤應是外商來樣加工的品種。在最近出版的《民間藏珍》一書中的乾隆廣彩盤,此盤為金邊圖案形花帶,盤壁與底交接處畫小結花一圈,盤心繪折枝花卉數枝,花卉的上方繪一葡萄牙皇室中的紋章,無異是來樣加工的紋章瓷。館藏還有一件廣彩獎盃瓶,腹部兩開光內的主體紋飾以幹大紅加金彩繪制的獎盃,襯以小朵花卉,開光外和折足處均繪帶捲鬚的四瓣花卉,紋飾精細,顏色豔麗,佈局疏朗,主次分明,互相襯托,是件很精的產品,也應是外商來樣定繪的產品。

  (三) 廣彩的繁盛階段

  廣彩到了清代後期的道光至光緒時期可說已達到了繁盛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的工藝,亦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特點是絢彩華麗、金碧輝煌、熱烈清新、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白玉的“織金彩瓷”。這時的顏料已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使彩繪更加豐富豔麗。

  在裝飾花式設計方面,已改初期的“歲無定樣”,而成為批量生產,使零碎、分散、單獨的紋樣聯合起來,成為連續圖案,或完整的構圖。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這時更發展,並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程式,可以運用到所有的產品構圖上去,如整套的餐具,放在盤子上合適,放在碗上也合適,放在湯匙、小碟上都合適,使整套餐具的紋樣既完整又統一,佈局整齊,並可容納時果花卉、鳥雀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內容於一件產品裏面,因為碗、盤、碟等產品中心用一夾金圓圈,採用十字開幅,開四斗方,加上花果、蝴蝶織金作地,就可以千變萬化,同時納入一個固定的程式,易批量或整套生產,中心夾金圈內可以寫花、鳥、石,也可以繪上外國商標或洋行的徽章,適應性比較強,這樣就促進了廣彩瓷的大力發展,在生產上可以有分工,各司其責。其代表作品如清道光年制款的豆青地廣彩花鳥蝴蝶紋盤,盤內畫滿了各式各種形態的花、鳥、蝴蝶等,畫工精細,色彩鮮豔,有明顯的廣東特色,名為“滿地式”。另一件是同治廣彩人物雙鶴耳大瓶,開光內畫人物小景,人物形態各異,畫工精絕,廣彩界稱為“同治彩”的便是此類。此瓶不但顏色豐富,金彩亦多,真可謂“金碧輝煌”,應是這一時期的廣彩瓷的代表之作。光緒人物花鳥盤,採用十字開幅,開四個斗方,以花果、蝴蝶作地,光內繪花鳥人物,兩兩相對,中心一夾金圈,內繪花鳥(亦可繪上外國商標),此種花式可千變萬化,易於批量生產,行業上稱為“織金人物羽毛”的便是此類。

  (四)、文人畫家的參與和創新階段

  到了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一些知識界和畫家的參與,使廣彩瓷畫有了創新之作,並出現了新彩繪組織,如《廣東博物商會》、《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等銘款,都有實物傳世。廣東博物商會是清末當時的一些知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辦的,他們先是在河南寶崗附近,寶賢大街的一間舊式大屋裏開設了繪畫和彩瓷的藝術室,後又合股建立了“廣東博物商會”,一面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一面在博物商會燒窯處製造炸彈,來支持革命。因此,當時也繪製了不少廣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銷,留下來的很少,所知香港藝術館出版的《高劍父的藝術》一書中,有高劍父所畫的“螳螂盤”、“牡丹彩瓶”兩件作品傳世。廣州市文物總店有一高劍父“猛獅盤”,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高奇峰、潘冷殘、陳樹人合畫的“冷月棲篁盤”其上畫麻雀七隻,棲於雪竹上,下繪一圓月作初升狀。據雲“奇峰畫雀,冷殘畫竹,而陳樹人補冰輪”是件十分難得的辛亥革命時期的紀念物。高劍僧繪製的“群鹿瓷版”,以墨彩繪梅花鹿六隻,群鹿立於初春土肥草盛的田野上,嶺頭的公鹿仰首瞪目,似發現遠方的敵人來襲,正在覓食的小鹿也都停止了吃草,隨著警覺起來,神態生動,栩栩如生。上書“庚戌(1910年)粵彩廣東博物商會高劍僧作”,下蓋長方紅印“劍公畫”三字;廣東民間工藝館收藏的一件廣彩壽星碟畫的是一老壽星用拐杖吃力的背著一個大壽桃,當是為人祝壽之用,雖寥寥數筆但畫意生動自然,上題詩一首下書庚子(1900年)飛岩老人寫于博物商會。本館還藏有一件蓋有“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款印,是和博物商會同時的另一彩瓷組織,產品多是山水、花鳥、人物的題材,很少使用圖案作裝飾,表現技法大多是國畫的形式。除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幾件嶺南畫派畫家所繪瓷器外,稍後的“嶺南藝苑”還有一些他們的得意門徒所繪製的彩瓷傳世,所知廣州市文物總店藏有趙少昂的彩繪向日葵盤,楊善深畫的大紅花盤等8 件。

  三、 廣彩瓷器即外銷瓷

  (一) 廣彩的出現是為了外銷

  中國的瓷器久負盛名,聞名於世界,外國人稱中國為“瓷器之國”。宋代時瓷器已成為中國的主要商品,到清初,中國瓷器便是“行於九域,施及外洋”,正是國內市場擴展時期,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英人威德爾東來,在廣東、澳門兩地所買貨物中,就有瓷器五十三箱,較之綢緞幾多兩倍。可見清代瓷器出口已占重要地位,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喜愛不亞於奇珍異寶。廣州自古就是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商港。對外往來所處地域得天獨厚。據韓槐准先生《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雲:“當時歐洲 賈舶與中國通商已頻繁,惟限於清廷之規定,僅惟在廣州互市,其歐洲賈舶與中國交易瓷器、絲、茶等貨,皆委託廣州商行代行辦理,至於瓷器一貨,由景德鎮窯燒造者,其質料多精美,已為歐人所知,故供給歐洲賈舶之瓷器,廣州商行當選自景德鎮。” 又說:“當時廣州商行亦為歐洲賈舶定造釉外彩之五彩或三彩瓷器,其素瓷多由景德鎮燒成運到廣州後,廣州商行乃依歐人之習慣及好尚,有時專用歐人之稿本或軍團之軍徽,其花紋全屬歐化,有時其花紋半中半西,有時習以中國畫譜,由廣州之瓷畫手以琺瑯彩及泥金,繪畫於素瓷上,爐燒而成釉外五彩或三彩,而供給與歐洲的”。劉子芬《竹園陶說》亦雲:“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徑越廣州,清中葉海舶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中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于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由此可說廣彩是為了外銷而出現的。

  (二) 文獻記載廣彩亦多是和外銷相聯

  筆者查閱的有關廣彩記載的書刊,幾乎都有談到了外銷的問題。如《陶錄》雲:“洋瓷專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多粵東人,販去與鬼子互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陶雅》講,廣彩在嘉、道間的十三行有得賣。在專為外國人開設的十三行賣,當然是為了賣給外國人。《中國陶瓷史》說:廣彩“以銷外洋”。《竹園陶說》雲:“乃于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製成彩繪,然後售之西商”,《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亦說:“由景德鎮運來廣州加彩是供給歐洲的”。

  (三) 遺留在外國的廣彩瓷器

  由於廣彩瓷器的生產多是為了外銷的需要,遺留在國外的廣彩瓷器當會不少,據韓槐准先生的《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的數十幅瓷照中,屬於雍、乾時廣彩瓷器就有四件之多,在《民間藏珍》一書中的葡萄牙人沙巴治先生的廣彩瓷藏品就有四件之多。據故宮博物院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講,他到美國時見到白宮和華盛頓博物館都有廣彩瓷器的收藏。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鄭德坤教授,1979年10月間在中山大學講《中國貿易瓷》的演講中,談到廣彩的甚多,在土耳其“伊斯丹堡博物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美國的博物館裏都有廣彩瓷器收藏,法國已早有進口廣彩的記載,當今遺存不少。

  (四) 從廣彩的紋飾設計看和外銷的關係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舊廣彩實物數十件,從紋飾造型來看,亦是多為了外銷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如:乾隆廣彩洋人盤,乾隆麻色織金外國風景盤等,從彩色到紋飾都是歐洲人所喜愛和常見的;有專用歐人的稿本或商標作圖案的,如:乾隆漿胎廣彩印花開光獎盃瓶,乾隆葡萄牙皇族文章盤,同治廣彩織金葫蘆商標盤,都應是西商或外洋來樣專門加工的;還有一些不但圖案是洋的,器物樣式也是洋的,可能就是歐洲商人拿來的模式在景德鎮訂做,然後在廣州加彩的。如光緒廣彩麻色菱角肉型雙鳥紋果盤,廣彩八角帶蓋花插等均屬此類。除以上所舉的各例外,還有半中半洋的圖案,如乾隆廣彩錦地開光神父傳教大碗,畫面為一神父打扮的洋人,另有一些群眾似是在聽傳教,還有一洋狗,顯然此件廣彩瓷器亦是為適應歐美人士的口味而繪製的。

  從以上幾方面來看,“廣彩”和外銷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會出現廣彩這一品種,可以說就是外銷的需要,文獻記載也無不和外銷有關。廣彩紋飾圖案的設計,好多是仿西洋畫法,故說廣彩瓷器即外銷瓷器。

  總的來說,廣彩瓷器的產生,是從中西貿易的外銷瓷中,逐步適應國外市場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它和外銷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說它是因外銷的需要而發展,它的生產亦是為了外銷,所繪彩繪亦是適應外商的需要和所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彩繪瓷。它既有中國傳統彩繪藝術的風格,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是數百年來廣彩藝人們辛勤勞動的碩果。它已贏得國內外人士的讚譽,當今銷售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特有的陶瓷文化。

轉自中國評論新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1/7/8/100217843.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217843


[樓 主] | Posted: 2012-09-28 22:13    頂端

彩瓷館精緻瓷畫教室 -> 專業製作技術研討

聯絡本站管理員 Powered by PHPWind v5.0.1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6961(s) query 5,  現在的時間是:03-29 20:59  Gzip disabled
鶯歌陶瓷藝術家論壇  成立於 2005年 12月 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