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入   註冊 | 無圖版 | 幫助 | 簡體 | 聊天 | 手機版


彩瓷館精緻瓷畫教室 -> 彩 瓷 館 教 室 -> 澳門彩繪瓷歷史-4
 XML   RSS 2.0   WAP 

--> 本頁主題: 澳門彩繪瓷歷史-4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林發權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頭銜: 管理員
編號: 1323
精華: 10
發帖: 4168
威望: 1779 分
積分: 9453 分
貢獻: 75 點
在線時間:4032(小時)
註冊時間:2006-12-26
最後登入:2024-04-07
查看作者資料 發送短消息 推薦此帖 引用回覆這個帖子

澳門彩繪瓷歷史-4
滿清末年,資本家相繼出現。廣彩開始也有個體獨戶生產,品種也因外銷關係而擴展,增加了西式瓷(茶具,餐具,咖啡具)等生產,設計出多種多樣的花樣,有的依照西方商人來樣繪製,與廣州彩瓷紋飾互相結合,形成中西合璧,多重裝飾風格的廣州彩瓷藝術,甚得西方人喜愛,形成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彩瓷。
在當時廣彩得到了發展,據老工人回憶說,廣彩在清末民初時,400人以上的工廠有4家,加上其他小廠,總人數接近2000人,那時是廣彩歷史上較興盛的時代,經銷廣彩的瓷莊商行也相應發展壯大,基本上代替了外商位置,經銷商大多數是廣東歐美華僑,他們憑著熟悉的語言,國外親朋關係溝通了業務渠道,從而促進廣彩更大的發展,這些瓷莊,民國初年廣州有五常,德隆興,義順隆,金玉,合和等。
20世紀初,省港澳又同時發展多間,如怡發,亞洲,錦華隆,20世紀50年代前後香港發展更快,其中有粵東,亞洲,振華隆,中國陶業公司,瓷莊有寶昌泰,晉隆生,秦祥興,永興隆,及後期的華達寶,華豐等,澳門有永亨,永興,興發昌,富安等。
“辛亥革命”後,工人為了自身的解放,希望生活和工作有所保障,於民國四年(1915)將舊工會靈思堂改為彩瓷工會,當時工會主要是協調勞資之間的關係,負責制定彩瓷單價,如清光緒年間所定的彩瓷加工價,工人叫“式單部”,廣州彩瓷工會成立後,又重新修訂了舊彩瓷加工價,工會除了協調勞資關係外,就是控制行業工人發展,規定能進廣彩行業工作的,只能由男工人的男孩子繼承進入這行業,傳子不傳女,別的外業工人,如想進門,必須經過投標,才能入行,工會每年有幾個名額供外行人投標,入行費一般每名約付白銀一百元或港幣五百元,招投之後,才能享受工會待遇,準許入廠工作,資方不能隨意請行外工人,否則工會出面干涉,這有保障工人就業,調控廣彩市場發展的作用,但是工會對工人生活福利不負什麼責任,每年農曆八月初四,為紀念廣彩師祖楊快誕辰,工會組織工人開慶祝會,稱之為“師傅誕”,我在澳門工作時,也曾吃過師傳誕的酒席。
在民國年初,政治腐敗,經濟及科學技術落後,陶瓷業得不到充分發展,中西餐具的白胎不能相配成套,加上外國經濟入侵,日本瓷大量輸入中國,廣彩資本家大量採用日本白瓷胚加彩,於是中國瓷只能保留採用一些花瓶等,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掀起抵制日貨行動,青年學生將所有瓷廠的日本瓷胎打破,不準加彩,一時間白瓷胚缺乏,廣州彩瓷業處於停頓狀態,個別工廠則遷往香港,澳門以及上海租界處繼續經營,至二次大戰煙火遍延各地,廣彩業就全面停頓了,在戰亂和饑餓壓迫下,許多廣彩藝人,流離失所,有的死於戰爭環境下。
1946年,戰爭結束,經濟不穩,廠家為了謀求出路,大部分遷移至香港設廠生產,工人也隨之流入香港工作,1946年廣州已無廣彩生產,300年的廣彩,就此湮沒。
由於香港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又有日本白胚供應,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廣彩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人數也不斷增加,由此,香港基本上取代了廣州,成為主要的廣州彩瓷生產基地。
1952年,澳門發展了幾家廣彩廠,澳門是歐洲共同體成員,有利於廣彩出口,這樣合起來有大小工廠20家之多,人數發展近2000多人,原來的彩瓷工會尚維持著一貫的宗旨,但是這種以收取新工人入會費來剝削工人,限制無會籍工人進入工會,控制工廠工作的封建,直接阻礙了廣彩行業發展,造成了工人之間的兩派對立,經常引起工人之間的糾紛,資本家又從中煽動、拉攏,以致工人之間鬥爭事故不斷發生,一些有覺悟的工人起來反對工會和資本家的做法,在彩瓷行業中便成為一派新興力量,他們團結在一起,打破了工會所設置的障礙,開展技術和生活方面的交流,共同探討廣彩的發展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號召港澳志願人士,回大陸內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港澳部分彩瓷工人,特別滿腔熱誠的響應,回到大陸,可是很不幸,後來中國對外閉關,所有瓷器無法外銷,回內地的工人,日子也過得不好,但封鎖期間,工人們已無法再前往港澳了,有些便偷渡回香港,其中例如投奔大陸建設的王德,王德後來從香港轉到澳門,承包線條部門主管,後期在澳門開設代工小型加工場,替香港客戶加工,在港澳和珠海彩瓷行業起起落落,一直到八十幾歲,仍在經營這行業,其他投奔大陸的如陳滿,宋家鎮,若干年後,才正式批准申請出澳門定居,但時勢己過,只能屈屈不得志。
1956年初,港澳工人選出了回廣州恢復廣彩的代表有6人(香港為司徒寧,九龍為胡玉,新界為王兆庭,澳門為李永兆)與廣東省陶瓷公司在廣州協商,商定後,由代表司徒寧,胡玉,李永兆先回港澳進行組織,由王兆庭暫留廣州與當時廣州的代表趙國垣,司徒福籌備建廠工作,會議最後簽署了為期一年的協議書,協議內容大概是:成立工廠,工人享受福利工資,成立工會,協議時間等。
回廣州工人分成三批,第一批於1956年8月11日回廣州,有工人37名;第二批為同年12月,有工人3名;第三批為1957年1月,有工人2名,三批共有工人42名,名單如下:
  澳門:李永兆、何寶英、陳發榮、曾禺父、陳湛(第一批)
  香港:司徒景、周耀燦、余培、余業、李善發、趙兆倫、司徒占、司徒遷、司徒奕、司徒倫、司徒遇、司徒寧、鐘偉楹、胡錫泉、司徒坤、余勝籌(第一批)
  馮群娣、曹國參(一家四口)、宋家鎮(第二批)
  九龍:陳滿、楊根、何肖(一家四口)、胡玉、王德、黃淑賢、關富榮、關汝榮、麥惠蓮、鐘光、王兆章、王兆庭、伍耐秀、王兆安、張達權、林伴卿(第一批)
  李惠蘭、利杏棠(第三批)








[樓 主] | Posted: 2018-02-14 03:45    頂端

彩瓷館精緻瓷畫教室 -> 彩 瓷 館 教 室

聯絡本站管理員 Powered by PHPWind v5.0.1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3312(s) query 5,  現在的時間是:04-20 06:28  Gzip disabled
鶯歌陶瓷藝術家論壇  成立於 2005年 12月 8日